河北仁爱医养老服务集团

战国时期最早的养生导引术-青玉行气铭

2024-05-21
何谓导引养生?养生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猫会伸懒腰,人乏了,伸伸懒腰,很有好处。马、骡、驴干了一天活,地上打一个滚,可以解除疲劳。人也可以模仿。《庄子》就有“熊经鸟伸”的说法。《三国志·华佗传》中也有五禽戏。这就是导引。 我们在钉钉子的时候,如果锤子砸了手指,我们会把手指含到嘴里啄气。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吹、要呼。这大概是最简单的气诀。通常普通的行气,提倡的是看不见的,我们在调呼吸时,要求是细、长、圆、远,如果连鸭绒放在鼻前都不动,那就是最高境界。行气诀的行气法则不同,它是看得见口形,听得见声音的。
 
关于行气诀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庄子(约前369-前286年)的《庄子·刻意》:“吹呴(xu)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
 
周代战国时有《青玉行气铭》。六字诀也是行气的一种。《青玉行气铭》铭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
 
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此器为一杖首,青玉,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发掘,是20世纪70年代轰动国内外的考古发现。其中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44幅图像,每图均绘有一个运动姿态各异的人物图形。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即导引)图谱。历史文物中,时代最早谈到行气者,则是天津博物馆所珍藏的“行气”铭玉杖首。
 
《青玉行气铭》,高5.4厘米,外径3.4厘米,原为李鸿章的后代李公木所藏,现藏天津博物馆。早在30年代,曾被称之为《玉刀珌》,罗振玉将其命名为《剑珌》,闻一多将其命名为《玉珌铭》。新中国成立,郭沫若将其命名为《行气玉佩铭》,而这个名称在后来的气功界较为流行。而陈邦怀将其命名为《行气玉铭》。但毫无疑问的是,《青玉行气铭饰》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养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其拓片20世纪50年代最早刊印在《艺賸》。20年后又收在《三代吉金文存》(误名为“铜珌”)中。该器高5.2厘米,底径3.4厘米。玉苍绿色,有杂斑。器呈12面棱筒状,中空,内顶部留有钻凿痕迹,器身下部有一穿孔与中空部相通。器表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号8个。按文理分析,在第七行首字下漏刻一重文符号,故总计45字。
 
原拓片见《三代古金文存》卷二十,《青玉行气铭》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郭沫若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青玉行气铭》,全文描述了练气功时,内气运行的全过程,系统相当完整。有气功学者认为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时的注意事项。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文物。罗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页。
 
玉器本无名称,当代气功界人士把它称做“行气玉佩铭”,又称玉铭和行气铭。但天津博物馆不同意此名称,因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他们将其定名为“青玉行气铭玉杖饰。”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深呼吸,这也是气功的关键,主要方法就是腹式呼吸法。同时它也闪烁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光芒——持之以恒的练习下去,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太极养生的好处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