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的世界里,诸如龙筋老牛筋这类功夫,从外在看,是对筋腱进行拉伸锻炼。而当习练者的内在功力积攒到一定火候,自然而然就能实现伸筋拔骨的效果。“老牛筋”这个说法,在当今武术界是体现真传的术语,其本质就是原传功法中的易筋功夫。内家拳站桩主要有两大目标,一是培育功力,二便是拉伸“老牛筋”。以大成卢氏结构桩法为例,练习者在站桩时,会明显感觉到后腿脚筋承受的力量越来越大,仿佛在与地面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随着时间推移,腿部会不由自主地拼命颤抖,到最后甚至觉得腿筋快要不堪重负,似乎马上就要被拉断,腿部抖动得极为剧烈。站桩过程中,需特别留意头顶百会穴向上顶起,下颌微微内收,肩胛骨向外张开,尾椎向前顶。一旦站桩成功,周身大筋便会像钢丝那般有力地腾起。发力时,习练者能在全身放松的瞬间,极为迅速地爆发出力量,身体轻轻一抖,力量就瞬间释放出来。这种力量作用距离虽短,却爆发力惊人,如同触电或是受惊时的本能反应。
有人这般形容,金家心意、卢氏结构、大成拳等拳法,均是先经历易筋阶段,而后才进入易骨阶段。少林外家拳同样有易筋易骨的训练内容,不过它缺少内壮的修炼方法。易筋,其核心在于让全身大筋充分腾起,从而达成筋长力大的效果,而缩筋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筋拉紧。这两个步骤都属于伸筋拔骨的功夫范畴,侧重于外壮。从抟气开始,便踏入了内壮的修炼阶段。当抟气修炼到一定程度,再配合按摩,体内的内膜就会慢慢腾起,紧接着便是易骨、易髓,这便是普通内家功夫的常规修炼路径。但实际上,很多内家功夫在体系上并不完善。比如心意拳,它不太注重易筋缩筋的训练,而是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内壮方面;大成拳则主要侧重于易筋缩筋的训练,却存在舍本逐末的问题,并且在后期缺少内壮的修炼环节,因此很难达到极高的境界。咏春拳在入门阶段,会同时开展内功培养和易筋腾筋的训练,然而其内功体系不够完善,在达到一定基础后,便缺乏更高级的内壮修炼方法。总体来看,卢氏结构在各方面都较为成熟,堪称中华内家武学的集大成者。
那么,易筋、易髓、易骨这些高深的功夫,是否存在捷径可走呢?
易筋:易筋的关键在于抻筋拔骨,而其秘诀则是腾筋。腾筋的训练方法主要有站桩法和动桩法。按照特定的方法坚持练习,能够快速让周身大筋腾起,使得大筋变得又粗又有弹性,且浮现在体表,就如同人们常说的“遍体筋撑弹簧似”。此时,身体的整体架构极为硬朗,身上能触摸到的筋都紧绷得像钢丝。筋可分为四正筋和八柱筋,在这一阶段的功夫练习中,需要将全身关节,像肩、肘、腕等关节充分松开并拉长,就连脊椎骨也能被拉长脱开,让筋骨宛如钢筋一般强韧。进入易筋状态后,上身的十二条膘骨筋会汇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韧带变粗变长这一变化十分明显,这便是十二条摽骨筋、四正八柱。
缩筋:缩筋,就是要把已经腾起拉长的大筋恢复到原本的状态,如同将钢丝收紧拉紧,如此便能产生更强大的发力效果。实际上,这一步是易筋后期的重要训练目标。通过这一阶段的练习,能让周身原本挑起的大筋下陷并紧贴骨头。
易筋(再次强调腾筋):通过桩功的练习,可以达到撑筋的效果,而且那种饱满的感觉会极为强烈。内家高手往往肌肉并不发达,这是因为他们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筋腱的训练上,这种对筋腱的训练,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伸筋拔骨”。骨架之间的连接存在一种“缩涨”关系,所谓的寸劲,正是来源于骨架之间的这种缩涨变化。
抟气:抟气属于内功修炼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劲力会在体内沿着各条筋脉循环流转,也被称作“筋经变换”,它与发劲紧密相连。由于劲力在体内运行时连绵不绝,却不向外显露,所以这个阶段被称为“暗劲培养”。
腾膜:腾膜是抟气所产生的一种效应,会在体内腾起一层内膜,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易骨:易骨的目的是将骨节练开。在这个阶段,骨骼密度会提高,质地变得坚硬,韧带的强度也会增强。不过,骨骼变硬这一变化,习练者自身通常难以察觉(只有在与他人接触碰撞时,对方才能感觉到),其作用是使全身能够协调运动,发出整劲,所以被称为“易骨”。当修炼到一定阶段,手心上和顶心会出现小坑。在易筋缩筋阶段,发力主要依靠筋劲,而从易骨开始,则转为修炼骨力。
易髓:进入易髓阶段,习练者能够达到抽身换影的境界,行动速度极快且不露形迹。像金家功和松溪内壮功,它们跳过了易筋拔骨的外壮部分,专注于内壮的修炼。内壮会直接促使肾阳旺盛,所以修炼这两种功夫的人,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内功蒸腾导致囟门跳动的现象。而且,极少数孙门内家拳的修炼者会达到类似“夜归人”那样的练家子状态:百会周围以及手心会有像小马达、小心脏般的跳动。掌心会产生吸力,一旦与对手交手,气血发动时,掌心会变得殷红如血。